1 范围
本标准规定了平榛生产的产地环境条件、苗木繁殖、栽植、林地管理、病虫害防治、果实采收等技术。
本标准适用于平榛的生产。
2 规范性引用文件
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。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(不包括勘误的内容)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。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,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。
GB 4285 农药使用安全标准
NY/T 391 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技术标准
NY/T 496 肥料合理使用准则通则
3 产地环境要求
3.1 地势
平地、丘陵、山地均可,坡度<25°。
3.2 气温
年平均2~15℃,极端低温-45℃。
3.3 年降水量
400㎜ 以上。
3.4 土壤
pH值6~8且透气性良好。
4 苗木繁殖
4.1 种子繁殖
4.1.1 种子处理
8月末~9月上旬,选择坚果大、果皮薄、种仁成实饱满无虫害的榛果,阴干。12月上旬,沙藏处理(种沙比例1:3)。翌年4月中旬,继续堆积催芽处理,至有1/2种子裂嘴即可播种。
4.1.2 播种
4.1.2.1 时间
早春或晚秋。一般在4月中下旬,造林地穴播可在秋季进行。
4.1.2.2 方法
垄播、床播、容器播种、造林地穴播。覆土厚度0.03m~0.04m。
4.1.2.3 播种量
4.1.2.3.1 垄播
100㎏/667㎡。
4.1.2.3.2 床播
0.4㎏/㎡。
4.1.2.3.3 容器播种
1~2粒/杯。
4.1.2.3.4 造林地穴播
2~3粒/穴。
4.1.3 田间管理
4.1.3.1 浇水
采取垄播和造林地直播的,播种后保持土壤湿润即可,有条件可采用喷灌,如定期浇水效果更好;采取容器播种的,播种后第一次要浇透水,以后视土壤墒情而定。
4.1.3.2 防治鼠害
播种后,用熏蒸剂拌河沙制成毒土,撒在床面、容器表面、播种坑表面上,每15d撒一次,共撒2次。或采用捕鼠器、灭鼠药等技术方式。
4.1.3.3 防治病害
4.1.3.3.1 立枯病和根腐病
播种后至榛苗长到2片真叶时用杀菌剂配成药土,药土比例1:50,撒在根茎部,或用杀菌剂喷洒床面与幼苗。应用药剂品种、浓度见附录A。
4.1.3.3.2 白粉病
6月下旬~7月下旬每隔15d喷一次杀菌剂。
4.1.3.4 防治虫害
4.1.3.4.1 地下害虫
主要危害种类有黑绒金龟、大灰象甲、蒙古象甲、地老虎、蝼蛄、苹毛金龟子。榛苗出土后用触杀剂、内吸剂,或触杀剂+内吸剂+熏蒸剂(1:1:1)向床面和幼苗施药。应用药剂品种、浓度见附录A。
4.1.3.4.2 食叶害虫
主要危害种类有榛卷叶象甲、栎长颈卷叶象甲、折带黄毒蛾、榛尺蠖、舞毒蛾、刺蛾、大水清蛾、蛱蝶等。榛苗生长期向叶面喷洒熏蒸剂、触杀剂、内吸剂。应用药剂品种、浓度见附录A。
4.1.3.5 松土除草
在榛苗生长季节要保持床面垄面无杂草、土壤疏松,一般隔15d进行一次。
4.1.3.6 追肥
6月中下旬进行追肥,以施氮肥为主,0.1㎏/㎡。
4.2 无性繁殖
适合优良品种和优良株系的繁殖。
4.2.1 嫁接繁殖
主要有枝接(早春树液流动后)、芽接(8月中下旬)。
4.2.2 压条繁殖
主要有单枝压条、连续压条、波状压条、带状压条。时间以6月下旬~7月上旬为宜。
4.2.3 分株繁殖
早春树液萌动前进行。
4.2.4 分蘖繁殖
早春树液萌动前进行。
4.2.5 扦插繁殖
4.2.5.1 时间
6月下旬~7月上旬,也可在8月上旬。
4.2.5.2 穗材
选取当年生半木质化嫩枝的中下部每个插穗保证有2~3个芽,每个插穗保留顶端一片叶片。
4.2.5.3 扦插基质
选择风沙、蛭石、珍珠岩。
4.2.5.4 插后管理
4.2.5.4.1 湿度
插床内的空气湿度保持在85~90%以上。土壤湿度保持在用手攥不出水也不散开为度。
4.2.5.4.2 光照
插穗生根前透光度<30%,生根后保持全光。
4.2.5.4.3 温度
25(±5)℃。
5 栽植
5.1 整地
5.1.1 时间
9月末~10月中旬或早春土壤解冻后进行。
5.1.2 方法
在整地前对已选定的地块做好区划,一般根据自然地形划分若干小区,每小区在0.3公顷左右。如坡度在10度以上,沿等高线方向进行水平阶带状或水平阶穴状整地,如坡度超过规定的标准,要采取反坡梯田、撩壕的方法整地或修筑水平阶。地势比较平坦的地块可直接挖0.3m×0.3m×0.3m的定植坑。
5.2 栽植密度
0.5 m×1.0 m、1.0 m×1.0 m 、1.0 m×2 .0 m。
5.3 苗木选择
选择生长健壮、发育充实、无病虫害的一年生苗木最佳。
5.4 时间与方法
晚秋植株停止生长后土壤结冻前,或早春土壤解冻后植株开始生长前栽植,每定植穴栽1~3株,栽后平茬,控制植株水分蒸发,促近新根和基生芽的萌发。
5.4.1 容器苗
以雨季7月中旬~8月上旬为佳。
5.4.2 裸根苗
包括实生苗和无性繁殖苗,以早春栽植为佳。
5.4.3 播种造林
晚秋或早春。
6 林地管理
6.1 施肥
6.1.1 施肥原则
按照NY/T 496的规定执行。所施用的肥料不对榛林环境和榛果品质产生不良影响,是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或免予登记的肥料。
6.1.2 禁止使用的肥料
未经无害化处理的城市、医院、工矿垃圾;未经腐熟的人畜(禽)粪尿;硝态氮肥。
6.1.3 施肥方法和数量
6.1.3.1 基肥
在整地或栽植时施入农家肥(700㎏/667㎡)或化肥(60㎏/667㎡)。
6.1.3.2 追肥
5月下旬~6月上旬在果实膨大和新梢生长期,每亩施尿素40~50㎏/667㎡。7月上中旬坚果迅速发育期及花芽开始分化期,根部追施二胺或复合肥,40~50㎏/667㎡。
6.1.3.3 叶面施肥
在生长季节向叶部喷施0.3‰~0.5‰氮素或磷酸二氢钾。喷施的时间宜在10点前或16点以后,以免叶部受害。
6.2 灌水
6.2.1 水质要求
按照NY/T 391中有关农田灌溉水质要求的规定执行。
6.2.2 时期
4月份。
6.2.3 方法
对榛林喷灌或管灌1~3次。
6.3 防霜
6.3.1 熏烟法
春季,根据霜冻降温预报,夜间准备半干不湿的稻草、麦秆、锯木屑等均匀洒在林地周围,3~5堆/667㎡,每堆15~20㎏,当夜间降温到0℃时,点燃草堆。
6.3.2 灌水法
早春,向林地灌水或喷水1~3次,可降低土温延迟萌芽和开花时间,预防霜冻或减轻危害程度,此法适用于春季晚霜的预防。
6.4 花果管理
6.4.1 人工授粉
6.4.1.1 时间
3月末~4月上旬,如果在开花期连遇不良天气,可采用人工传媒授粉。
6.4.1.2 花粉采集
当雄花伸长后,尚未散粉时把花穗摘下,放在干净有阳光的室内,摊在白纸上,待花粉散出时,收集于瓶中,放在0~5℃处保存备用。
6.4.1.3 天气
当雌花柱头全部伸出时,选在阳光充沛无风天气进行人工授粉。
6.4.1.4 方法
用毛笔点授或袋装散授。
6.4.2 保花保果
加强榛园管理,保证树体正常生长发育;加强树体内营养的积存,改善花芽发育状况,防止空粒或瘪仁,提高坐果率;在果实膨大期和种仁发育初期向根部追施或向叶部喷施复合肥。
6.5 疏枝
6.5.1 时间
一年生植株在6~7月份进行,二年生以上植株在休眠期进行。
6.5.2 密度
当榛林盖度达到70%以上进行疏枝。根据林地立地条件确定疏枝密度。一年生榛林保留25(±3株)/㎡,二年生榛林保留23(±3)株/㎡,三年生榛林保留20(±3)株/㎡。
6.6 除杂
生长季节,清除杂草;休眠期,清除非目的树木。
6.7 倒茬
6.7.1 时间
休眠期进行。
6.7.2 方法
全林分平茬,带状平茬(等高线、纵向),平茬带与保留带宽度比为0.5m:1.0m、1.0m:1.0m、1.0m:2.0m。
7 病虫害防治
7.1 防治原则
以生物防治为主,以化学防治为辅,实施综合治理措施,有效控制病虫害。
7.2 防治方法
7.2.1 营林措施
栽植优质无病虫苗木;通过加强水肥管理、合理控制结实率等措施保持树势健壮,提高抗病虫能力;合理疏枝,保证树体通风透光,恶化病虫生长环境;清除枯枝落叶,剪除病虫枝果,减少病虫源,降低病虫基数。
7.2.2 物理防治
主要针对有趋性的害虫,根据其生物学特性,采取糖醋液、诱虫灯、高压电网等方法防治。
7.2.3 生物防治
应用苏云菌杆菌、舞毒蛾核型多角体病毒、白僵菌,保护利用寄生蜂、食虫蜘蛛,招引和保护灰喜鹊、灰顶伯劳、乌班东鸟等昆虫天敌。
7.2.4 人工防治
捡除虫蛀果、虫瘿,清除感病植株。
7.2.5 化学防治
7.2.5.1 药剂使用原则
按照GB 4285规定执行。
7.2.5.2 防治对象
防治平榛病虫害可使用的农药及用法参见附录A。
7.2.5.3 虫害
7.2.5.3.1 榛实象甲
5月上旬向林地表面和林冠喷洒触杀剂和熏蒸剂(1:1)防治成虫。5月中旬~7月上旬每隔15d向林冠喷洒一次触杀剂和内吸剂(1:1)防治成虫和幼虫。8月人工摘除虫蛀果。
7.2.5.3.2 榛黄达瘿蚊
4月中旬~5月上旬,向林地表面和林冠喷洒触杀剂和熏蒸剂(1:1)防治成虫;用熏蒸剂趋避成虫在寄主上产卵。5月中旬~6月中旬向林冠喷洒触杀剂和内吸剂(1:1)防治幼虫。
7.2.5.3.3 其它害虫
防治方法见 4.1.3.4。
7.2.5.4 病害
榛树白粉病。防治方法见4.1.3.3.2。
8 果实采收
辽宁地区以8月末~9月上旬采收产量最高。当榛果总苞变黄、果实变黄褐色时采摘。采收时先阳坡,后阴坡,先采株丛上部,后采株丛下部及内膛的果实。防止掠青和果实落地造成的减产。
附录:农药使用方法